查看原文
其他

“十九大”新风,吹来一个怎样的“教育故事”? | 头条

2017-10-23 李斌 新校长传媒



斌斌有理第013期

  


各位同仁大家好!这里是斌斌有理,今天我们一起聚焦十九大


10月18号,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里, 我国政府在1981年提出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历经36年后有了一个新的定义,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怎么解释呢?这说明在多数人看来,中国人已经整体走过了追求衣食温饱的时代,进入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时代。换句话,就是我们来到了一个“软价值”越来越硬,“硬实力”越来越软的时代:健康、审美、道德、法治、创造、影响力、思维方式、整合能力等,对每一个人而言,都将变得更加重要。


随之而来,中国教育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正在甚至已经发生合乎逻辑的演变。那么这场变化究竟指什么?我们一起来顺着这些年的“官方表述”梳理一下。


事实上,中国教育界几乎众所周知,这些年学校教育突然变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在人才、资金、政策等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教育领域的创新改革、发展机会和受关注程度,已经跻身所有社会领域的最前列。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财力、物力、人力、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流向,往往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同时也和政策制定者的顶层设计推力密不可分。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用了10个“更”字,诠释了他眼中的“人民的美好生活”,而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更好的教育”


还记得当时的公共舆论对这个表述似乎并没有太过在意,多数人的感觉无非是国家领导人关乎民生的惯性表达。但五年之后看来,诚实地说,中国教育从顶层设计到实施路径都获得了相比以前超过预期的改善;同时,全社会自下而上的教育创新行动,也扎扎实实推动了这一进程的加速。


那么从国家战略层面,究竟这是一个怎样的教育发展顶层设计呢?我们回到十九大报告来看看。报告指出:中国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具体表述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来解读一下。这段表述意味着,今后一段时间,中国教育改革将成为首当其冲的国家战略,并将指向这三个方向:第一,学校教育以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为抓手;第二,在区域及全国范围内,教育机会与教育质量要走向“同步公平”;第三,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人民满意、教育强国”


我们看到,如果这些愿景落实,中国教育当然称得上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究竟怎么做?怎样去落实?


我认为,如果说前五年的教育改革整体上还处于“顶层设计+试点探索”阶段,那么今后一段时间,“全覆盖、全方位、系统性、结构性的配置与推进”,势必将呈现为教育部门从上到下的整体改革特征。用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话说就是:前五年中国教育搭好了“教育体制的四梁八柱”,接下来就是“全面施工内部装修”。


“教育体制的四梁八柱”,环环指向深化改革的各个维度。2016年教师节,习近平在北京八一中学考察,对深化教育改革的讲话同样提到这些方向,他说:“要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这是一个令人憧憬的教育改革前景。但我们同时知道,这其中每一个维度,都有非常复杂、反复平衡的“内部设计”,所以必然指向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改革。比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让高考从“一考定终生的独木桥”升级为“终生学习的立交桥”,这样的“牛鼻子”牵一发动全身,连习总书记这些年都亲自主持了三次会议来展开研讨。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话说:这次高考制度改革,算得上1977年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


同时,教育改革其他方面也不简单,比如“管办评分离”、比如现代教育制度建设、比如“大学章程”、比如“民促法修订”等等,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维度,都是全国一盘棋的系统工程,也基本上只有国家层面能拿出全面而具体的方案。


“四梁八柱”的框架确定,我们再来看“全面施工内部装修”指什么?我认为,这一方面是指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完善改革实施细则,让目标可实施;一方面指基层学校要善于创造性展开探索实践,让目标能落地。而这一阶段的启动,有一个前提,即各级政府将如何最大程度地激活基层改革动力?


总结教育部近段时间在各大媒体上释放的信息,即将到来的举措或许如下:从总的目标来说,育改革的根本抓手在于教育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方式、治理能力的改进与提升。就步骤而言,首先需要理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做到政府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其次政府要找准突破口,以制度创新促进根本变化,找准制约改革的关节点,要学会向学校放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干预;最后,政府要把“施工现场”放到教育一线,“尊重基层、尊重首创”,以此,充分释放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及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我们当然看到,这样的一个自上而下的“全面施工”系统联动,事实上远比搭框架立梁柱更难,却是最值得全体教育人期待的进程。正如习近平所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我愿我们的“教育强国”路线图,是一个“贵师而重傅”,“法度谨严”,并由每一个普通中国教育人共同创作的教育蓝图。


今天的斌斌有理就是这些,下周同一时间,我们再叙。


点击下文阅读更多十九大资讯

十九大代表、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未来20年60%职业将消失,学生需要找到一次一次的起跑线



斌斌有理”栏目

期待来自您的支持、分享、主张和建议

 总编邮箱:1046384469@qq.com 


责编 | 黄春霞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打开栏目更多精彩

01 教师节 | 02 远去的校长 | 03 中国最校园

04 北大附中改革 | 05 如何面对坏同学

06 自我领导 | 07 管理经典

08 顺应身体09 校长为什么存在

10 印度管理



/ 一本十年才可能出现的管理经典 /

/ 学校领导力课程 /

点击图片,了解课程详情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